走进纪念馆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前海西街18号
电话:010-83222523
邮箱:gmrjng@263.net
请关注郭沫若纪念馆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郭沫若著译版本书数字化的意义与前景 李晓虹 卢炜
2016年10月13日 来源: 作者:
——兼谈文学类博物馆的数字记忆问题
郭沫若纪念馆 李晓虹 卢炜
(在2011年5月1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学类纪念馆较之一般的博物馆有其独特性。文学家是靠其留给世人的精典性文本传世。超越时空的文字保留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最深邃的思考,并因此而使世界丰富多彩,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依据。在文学纪念馆内,可以通过各种实物尽量展示出馆主的生活状态,精神背景以及生平事略。观众通过到馆参观,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生动丰富的图片、实物和生活原状的呈现,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最终目的还是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文学类纪念馆的起点和终点。
作为以文学家为内容的纪念馆征集、保护、利用好这些文本,以为读者、为研究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郭沫若著译版本状况和数据库的建立
1、郭沫若著译版本书状况
郭沫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中,涉及领域最多,著作版本亦最丰富。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多个领域,出版各类著作近200种,各种版本总量达近千种。另有日语、韩语、俄语、英语等各类译本数十种。不同时期的版本中包含着大量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题。尽管,在一些大型图书馆中,可能存有相当数量的版本书,但由于分别藏于不同的区域,并且一些珍贵版本并不能提供借阅。看不到一些重要的版本,给研究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郭沫若纪念馆建在郭沫若故居内,是郭老生命最后15年生活工作的地方。馆内存有郭沫若生前留存的一些版本,郭沫若著作编委会成立至今几代学人通过多种渠道的收集、征集以及社会捐赠,大大丰富了馆藏版本书的数量,近年来网上书店的开通提供了更便捷的购买方式,使我们足不出户,便能购得一些罕见的版本。纪念馆已经成为与郭沫若相关的文献资料数量最多,藏品样式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
目前我馆保存的郭沫若著译版本书比较丰富。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大型图书馆。共存有郭沫若生前出版的著作、译作、编校本等版本书近200种,各种版本总数达600多册。著作版本只差两种[1],而译著34部齐全,多人合集亦有数十种。在郭沫若版本书中,我们所有的初版本数量达85%以上。一些出版次数较多的作品版本馆藏版本存量更是相当可观。如郭沫若最重要的诗集《女神》,上海泰东书局自1921年8月问世至1935年共有12版,我们存有其中10个版本。再如出版次数最多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从1922年至1949年期间有多家出版社出版,我们存有泰东图书局、创造社出版部、联合书店、现代书局、群益出版社、复兴书局、东南出版社、天下书店、激流书局等出版社的近20个版本。再如一直受到关注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存有10个出版社的近20个版本。
另外,我们也存有“翻版书”[2]40余种,这一部分情况复杂。其中有的是因国民党查禁而更名出版,但也有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盗版书。有的无版权页,有的甚至出版社、出版年代、版次皆无。更有冠以郭沫若名字出版的伪作。这些情况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2、数据库的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库的概念使我们看到了管理、使用郭沫若著作,使其更好发挥作用的前景。
(1)文档版的《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历史编。
由郭沫若著作编委会(1978年9月成立)组织全国几十位学者,历经20多年艰苦努力,编辑出版了《郭沫若全集》38卷(包括“文学编”20卷,“历史编”8卷,“考古编”10卷)。尽管在今天看来,《郭沫若全集》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也确实存在全集不全的问题。但它仍是迄今为止收入郭沫若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全、使用频率最高的著作全集。由于此书出版周期长,亦未再版,目前想配齐一套已十分不易。另外,想在一千多万字的全集中寻找需要的内容也是大海捞针般的困难。再有,当研究者论文写作中需要引用原文时,文字录入亦会耗费大量时间。
为了方便使用者,我馆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合作,由李晓虹、郭平英先后主持,馆内许多同志参加校对,郭平英、蔡震审校,用两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20卷和历史编1-8卷文档版软件的制作。这一软件既有与纸质全集文字、图片排版相一致的阅读功效;又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输入关键词,搜索任何信息,并直接链接到关键词所在的位置;同时,可以自由地将所需文字裁剪下来,直接粘贴在WORD文本中,经编辑、校对、排版之后即可使用,免去录入之苦。简言之,这一软件所具有的阅读、检索、编辑三大功能将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便利。
这一软件的知识产权属郭沫若纪念馆与知识产权出版社。
由于文档版需要做文字录入,校对任务十分艰巨,至今仍有一些需要纠错之处,因此仍在试用阶段。
(2)原貌版的郭沫若版本书
原貌版以图像数据保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所需版本的基本面貌。通过一次性扫描,便可反复使用。
我们将纪念馆由不同部门分管,存于图书库、文物库和展厅内的全部版本书进行了核对整理。在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与有关技术公司合作,分期分批地对馆藏版本书进行扫描加工,存为TIF图片格式的文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完成了其中的大部分。除少量早期制作的黑白片之外,大多封面为彩色扫描,内文为黑白扫描,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所需版本的基本面貌。
目前,我们已经制作了存有郭沫若1920-1978年间创作的800多个版本的电子库,并已无偿地对研究者提供查阅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些珍贵资料得以长久保存,并为研究者提供最切实的帮助。
我们的成果在社科院得到充分认可,5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对这一课题做了较大篇幅的报到。
由于早期版本书是繁体字、竖排版、纸张条件差,制作可编辑的文档版还存在许多困难。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两种格式共存,既能看到原貌版,了解其基本信息,又能编辑、检索。虽然,有很大难度,但我们还是以此为努力方向。
(3)扩充数据库内容
目前,我们不仅制作了版本书的电子版,同时,将全馆资料(包括郭沫若有关资料和纪念馆资料制作成一个容量很大的触摸屏,这一成果得到院网络中心的充分肯定。另外,郭沫若数千张图片资料的数字化也已完成。影像资料、手稿等文物资料的数字化正在进行中。
二、版本书数字化的意义与前景
1解决保存与使用的矛盾
因为时代久远和版本的复杂情况,使研究者由于不能了解初版本及版本演变的情况而给研究工作带来重重困惑。在郭沫若研究中,许多问题与版本变化相关。如果不能从最初的版本资料出发,只是根据郭老去世后出版的《郭沫若全集》中所收内容做出判断,往往会与事实产生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得出荒谬的结论。在以往发表的论文中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这种情况。在学界越来越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回到原初的状态,从第一手的资料出发,在了解历史的真相的前提下,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版本书的阅读问题。
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由于现存版本书大多年代久远,纸张条件差,一些作品已经成为散页,有的纸张一触即碎,使用一次即会造成新的破坏,且册数有限,不适合借阅。因此,只能沉睡在库房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和使用的矛盾更是日渐突出。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使版本书等文献资料重新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文字处理和影像扫描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前提。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我们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合作者,专项拨款亦为我们提供了资金保障。经过全馆同仁的努力,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将馆藏版本书逐步数字化,建成了一个具有便捷的检索功能的数据库,这些数据的使用必将为研究者解决查阅原始资料的诸多困难,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多新的识见,使郭沫若研究出现突破性进展。
2、使博物馆资源进一步社会化
郭沫若纪念馆几代学人为能找到收集到版本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大的愿望是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给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让更多的人不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寻找这些资料东奔西走而不得,使资料的占有不再成为个人的优势,而是把我们已经获得的资源社会化,使学者通过这些资料直接进入问题,从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3、提升博物馆的精神层位
老一辈学者曾多次提出,希望郭沫若纪念馆能够办成全国一流的郭沫若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确实感到,一个文化名人纪念馆,如果仅仅满足于展示一些实物、图片、作家生活原状,每天开馆闭馆,应付日常事务,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的。必须充分利用纪念馆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物的精神内涵。版本书等文献资料的充分利用将有利于推动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
4、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
尽管我们目前已经拥有了很多版本书,但仍缺少一些重要的版本。最近,我们调查了国家图书馆(包括各地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北大、清华、北师大等一些藏书比较丰富的图书馆,对存放其中的本馆暂缺书目做了逐一登记,并将为研究者提供详细目录,以给大家更多的方便。
另外,我们也希望,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使更多的人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享用我们的成果。如果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使用使郭沫若研究突破瓶颈,获得实质性突破,将是对我们的最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