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文学史价值待深掘
2016年11月06日 来源: 作者:
在现有知识传播系统里,《女神》往往被简化,由此蔡震的《<女神>及佚诗》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周靖波呼吁,学界应对这本书给予更多的关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建认为,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至现在流行的文学史著作,其对《女神》的介绍大同小异,所突出的主要是《女神》第二辑中少数几篇作品,但读了《<女神>及佚诗》后,却发现文学史的介绍并不可靠。巴金故居(筹)周立民认为,像《女神》这样已被经典化了的现代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知识序列,而不是审美、感情与记忆进入我们的视野,因此,经典化扭曲了作家跟读者的原初关系,很多读者接触的是一个风干的知识体系,他们不读原著就能做出评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认为,对于那些远去了的大师,我们不一定要做出多么明晰的价值判断,而应多读原著,通过原著去阅读那个时代。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李晓虹提出,《女神》对于青春、爱情甚至死亡这些文学主题的关注,使它具有了更多的超越性,这可以从韩国在20年代初期的三首郭沫若诗作翻译中得到佐证。
与会者对《女神》的文学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认为,从旧诗向新诗的转型是由郭沫若完成的,胡适提倡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导致新诗跟散文界限模糊,从而将新诗引向歧途,《尝试集》前后的新诗并不乐观,《女神》在此情况下出现,给诗坛带来了冲击,闻一多、徐志摩实际上都接续了郭沫若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认为,胡适做的是破坏性的工作,郭沫若做的是建设性的工作。王光明表示,郭沫若为新诗带来了一个大气的、有感受力的自我,他是中国诗体试验的重要开拓者,除十四行诗外,几乎所有的新诗诗体他都尝试过。
从《女神》谈到郭沫若研究,与会者一致认为,郭沫若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化巨人,蕴涵着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学界应摒弃对他的简单化道德判断,深入地探讨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说,我们书写历史人物时往往抽掉其复杂性,这样的思维太简单。喻天舒以自己跟郭沫若的交往为例,认为郭沫若非常亲切、非常真诚,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捍卫。张恩和认为,这些年对郭沫若评价偏低,是不公平的,我们很多人能够原谅周作人,为什么不能原谅郭沫若呢?郭沫若应成为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的重要资源。
(李斌)
(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