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福冈举行2008、9
为纪念郭沫若留学日本九州大学90周年,由日本郭沫若研究会主办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1日至2日在九州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议题是“郭沫若与日本”。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包括澳门)、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会议由九州大学前校长杉冈洋一任主席。日本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岩佐昌暲教授致开幕辞,九州大学医学研究院院长高柳凉一、中国驻福冈总领事武树民、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先后致辞。中国驻日大使崔天凯为研讨会发去贺信。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震在会上做了题为《“郭沫若与日本”在郭沫若研究中》的“基调讲演”。报告认为,郭沫若先后在日本留学、流亡长达20年之久,日本成为他求学、生存与活动其间的一个社会环境、一种文化环境。他在文学创作和学术领域所成就的辉煌与日本密切相关,所以,“郭沫若与日本”应该是郭沫若研究领域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重要方面。然而,它却是目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甚至存在着许多空白点。之所以呈现为这样一个学术态势,一是因为史料匮乏,二是研究者的学术关注不够,三是存在着研究出发点的误区,以及只重文本研究而忽视对社会文化背景考察的偏颇。报告提出,应该由中日学者共同对于郭沫若在日本的史料进行系统的发掘、收集、整理、考订工作,以期对于郭沫若的日本生涯做出完整的历史描述。同时,从郭沫若的日本观、《女神》与日本文化、郭沫若对传统文化思想的阐释与日本儒学传统的关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深入展开“郭沫若与日本”问题研究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学术思考点。
在研讨会上有28位学者就郭沫若的日本经历、郭沫若在日本期间的新诗创作、小说创作、古文字和古代社会研究等问题做了发言,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展开了一些新的学术切入点。岩佐昌暲教授论证了日本近代文艺的未来派运动,经由著名诗人荻原朔太郎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文艺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武继平、小崎太一、横打理奈几位学者通过对于日本大正年间一些文化现象以及博多地区自然风物的考察,分析了《女神》的创作在题材、语言、抒情风格等方面从这一文化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税海模教授从接受西方文化、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接受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郭沫若留学日本的多重人生意义。魏建教授以对郭沫若留学时期佚诗文的考察,分析了泰戈尔对他的精神影响。李怡教授从“歇斯迭里”切入,在文化冲突的背景上阐释郭沫若的自我定位。竹下悦子教授将郭沫若的古文字及古代社会研究与王国维、顾颉刚、闻一多的古文字、古代史研究进行比较,探讨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个性,及其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定位。廖久明副教授则以“横站”,即只服从自己认可的真理,来评判郭沫若留学时期的学术姿态。小谷一郎教授在书面发言中介绍他所发现的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的一篇佚文《雁来红》,给与会者带来一份惊喜。日本学者注重实证研究,中国学者长于理论分析论证,不同侧重点的发言讨论,在研讨会上形成了非常有益的交流。韩国朴宰雨教授考察了从1920年代以来郭沫若文学作品在韩国翻译、介绍、研究的情况,论述了韩国学界接受郭沫若的历史与特点,分析了近年来韩国学者着重研究郭沫若韩国题材作品的新动向。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寻访考察了箱崎、今津、博多湾、熊川、太宰府等留下郭沫若活动足迹的地方,对于他的留学生涯有了更真切、感性的认识。这次“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举行,也是中日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日本关西电视台特别对会议做了专题新闻报道。经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组织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乐山师院郭沫若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郭沫若纪念馆的14位中国学者共同参会,研讨会以日文、中文为工作语言,这在日本相关学界的学术活动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晨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