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人评说
你的凤凰正在翱翔空际,你的天狗又奔腾而至了。……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里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又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词藻来粉饰他。
宗白华《1920年1月7日致郭沫若信》
与其说你有诗才,毋宁说你有诗魂,因为你的诗首首先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你的忏悔录啊。我爱读你这纯真的诗。既不爱旧技巧派的诗,也不爱新技巧派的诗。
田汉《1920年2月29日致郭沫若信》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从沫若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活一直到现在,在他的作品中确实的表现了一毫无间断的伟大的反抗的力。所以,沫若的创作的精神,给予青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以贯之的反抗精神的表演。……沫若的思想,可以代表五四以来的中国的向上青年。”
钱杏邨《诗人郭沫若》
《女神》中的诗,只告诉我们破坏,《女神》以后的诗,则进而告诉我们破坏的目标,怎样的破坏;《女神》中的诗,只告诉我们创造,《女神》以后的诗,则进而告诉我们创造的目标,怎样的创造。
洪为法《评沫若女神以后的诗》
我想诗人的社会化也不要紧,不一定要诗里有手枪炸弹,连写几百个革命革命的字样,才能配得上称真正的诗。把你真正的感情,无掩饰地吐露出来,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热情喷发出来,使读你的诗的人,也一样的可以和你悲啼喜笑,才是诗人的天职。革命事业的勃发,也贵在有这一点热情。……沫若,你可以不必自羞你思想的矛盾,诗人本来是有两重人格的。
郁达夫《〈瓶〉附记》
“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位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与同情。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发展天才的处所。”
沈从文《论郭沫若》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我要说的话》
“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女神》称得起第一部伟大的新诗集。它是号角,是战鼓,它警醒我们,给我们勇气,引导我们去斗争。”
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甲骨学)“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
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自序》
“沫若先生是个五十岁的小孩,因为他永远是那么天真、热烈,使人看到他的笑容,他的怒色,他的温柔和蔼,而看不见,仿佛是,他的岁数。”
老舍《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从他最初献身于文艺,吹起‘个性解放’的号角,直到他后来的坚决地为人类最高理想、为民族社会的最大幸福,中国文化的更灿烂的未来,——为求贯彻‘个性解放必须在民族的人群的整个解放运动中实现,且必须民族的人群的整个解放完成而后个性解放乃能真正彻底’,而勇敢地献身于实际政治活动他这二十五年的经历,正好比《凤凰涅槃》,他所走过的路,正代表了近二十五年中国前进的知识分子所度过的‘向真理’的‘天路历程’!”
茅盾《为祖国珍重——祝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
“这只伟大的‘芦笛’,却不仅是‘以鸣我的存在’,而且是鸣出了民族的声音,开拓了新文学发展的道路。”
罗荪《伟大的“芦笛”》
“沫若,他在暴风雨中生长,他在暴风雨中来去!他自己也是风暴的卷起者。后起的诗人们,就是要学习他用诗歌怎样卷起风暴,他怎样在火里更生。”
穆木天《在风暴中微笑罢》
“殷契周金早擅场,井田新说自汪洋。庐瓜一样菹堪剥,批判依然是拓荒。”
杜国庠《读〈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他是伟大的自我牺牲者。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为后来一代的光明幸福,不惜放弃他个人的事业,牺牲他自己的荣誉以至生命。他就是那投火自焚的凤凰。”
李初梨《我对于郭沫若先生的认识》
走在时代的前头,生活在群众中间,骨头是硬的,意志是坚强的。热烈蓬勃,豪情似水,——郭先生永远是青年的导师,中华民族的歌手,是无疑的了。……郭先生将永远是年青的,而且永远是最英勇的战士,最响亮的歌手。
王冶秋《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郭先生的感情是奔放的,头脑是缜密的。有着奔放的感情,才能写出那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的诗篇;有着缜密的头脑,才能从学术研究上去清算中国过去的社会;也正惟其有缜密的头脑再加上奔放的感情,才能不被“考据”所拘囿,才能不蹈前人“穷研训诂,遂成无用”的覆辙。
宋云彬《奔放的感情 缜密的头脑》
诗有才,史有学,书有气度,有此三者,可以寿矣!当然,我知道郭先生还不够深。
潘梓年《诗才·史学·书征气度》
“一个最伟大的诗人,常是最伟大的战士”,我们的诗人是堪当这句话而无愧的。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他以感情洋溢的诗人的姿态出现,同时也以最勇猛的战士姿态屹立在人间。
田仲济《诗人,战士》
《棠棣之花》……这不惟是郭先生的第一步创作,而且也是中国剧坛稀有的收获了。……历史上的聂政不过还是报知己之感,……到了郭先生的剧本里却都由个人立场变而为民族立场,由个人恩怨变而为反侵略的大义了,这都是显明的“理想化”处。也许,中国的文艺是要有一个大转变了,说不定会不久就从写实的清浅的理智色彩中解放而出,渡到热情的理想境界去。——那算是我们馨香祷祝的!假若真是这样,郭先生这创作,便可以代表一个消息,而这消息是太值得的了!……这才是真正的文艺创作,文艺创作原不只暴露黑暗。而且更重要的,乃是创造光明!
李长之《棠棣之花》
他是文艺的重镇,中学的权威,考古学的专家;他底翻译工作,除文艺作品外,还涉及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而每次当民族在生死关头之时,又能抛弃他底书房生活,分担民族的艰苦,更是难能可贵。
冯乃超《发聩震聋的雷霆》
“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毛泽东《1944年11月21日致郭沫若信》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虽然不是“五四”以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诗集,却是“五四”以后影响最大的一本新诗集。它出现在1921年的诗坛上,真好像暗夜里通红的火把,暮天中雄壮的号角。它不但一鸣惊人地给作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它也扩大了新诗的影响,巩固和提高了新诗的地位。当时的青年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它里面吸取了奋斗的力量;对于一般新诗的作者,它成为模拟的范本和走上创作途程的指路碑。
臧克家《反抗的、自由的、创造的〈女神〉》
“凤凰涅槃”的精神,那彻底的、乐观的革命精神,我们英雄的时代精神,实际上贯彻在他的几乎全部的诗作中。
张光年《论郭沫若早期的诗》
《女神》是给中国新诗奠定了基础,使新诗脱离了那幼稚的、粗浅的状态,并且给当时写新诗的青年人不少宝贵的启发。
冯至《我读〈女神〉的时候》
《女神》的时代精神就主要在这里:它强烈地表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首先是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祖国的新生的希望,表现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它写出了对于旧中国的现实的诅咒和不满,然而更突出的是对于未来的新中国的梦想。它流露了一些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光明的渴望,对于新的事物的赞扬,对于人的力量的自信,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何其芳《诗歌欣赏》
《女神》产生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那种“火山爆发”式的感情,正是时代脉搏的感应;《星空》却产生于“五四”过后的“低潮”期,那种微波荡漾的感情,同样也是时代脉搏的反映。
楼栖《论郭沫若的诗》
郭沫若以一个抒情诗人的火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一个历史学家的渊博的知识和谨严的考证,以及一个革命战士的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爱憎,在他那雄健壮丽的历史剧中,生动的描绘了我国历史上自由和专制、统一和分裂、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斗争,并且成功的塑造了在斗争中始终不屈不挠,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陈瘦竹《论郭沫若的历史剧》
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我确实从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郭沫若的身上,看见了一个伟大的诗人的灵魂。
唐弢《诗人,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伟大诗人屈原,是他那个时代的发言人,他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肉身。我们的这个时代的发言人,我们的这个时代的精神肉身,在先当然是鲁迅,以后呢,是郭沫若。
徐迟《郭沫若、屈原和蔡文姬》
“屈原”是郭老的化身,它是从他胸中凝聚迸发而出的,是雄伟的诗歌,是震撼的雷,是耀眼的电,是最强烈的生命的呐喊。……(《雷电颂》)霹雳震荡的正是郭老的生命和灵魂,他在与黑暗格斗,他把自己的血化为火,火化为光明。
刘白羽《雷电颂》
他的戏大气磅礴,热情奔涌,富有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不失其思想的深刻。在科学上他是冷静的,在文学上他是热烈的。他是以他胸中的情感,用笔蘸着心头的热血在写。
曹禺《郭老给予我们的教育》
郭沫若文学活动的全部意义在于:他在中国民主革命翻天覆地的时代,用他全部的热情、丰富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新中国的诞生、为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求解放而不倦地战斗着。
成仿吾《郭沫若选集(英文版)序》
郭沫若是业绩卓越、足以传之不朽的文学家、历史和考古学家,而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古今中外的大历史学家必定同时是思想家、哲学家,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
刘大年《郭沫若与哲学》
“从早年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开始,郭沫若毕生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都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他总是感应着时代的脉搏的跳动,活跃在时代潮流的前沿。”
胡绳《踏着一代文化伟人的历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