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郭沫若研究》目录1-12辑
郭沫若研究学术座谈会专辑
目录
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周 扬 1
学习郭沫若,研究郭沫若 石西民 7
正确评价郭沫若同志 李一氓 19
实事求是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郭沫若 夏 衍 25
郭沫若与哲学 刘大年 32
党喇叭外二题 林 林 40
组织起来,开创郭沫若研究新局面 马识途 46
热切的希望 王惠德 53
几点建议 梅 益 54
祝贺和希望 赵 寻 55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左联” 孔罗荪 57
由编注《郭沫若全集》想到郭沫若研究工作 马良春 59
诚挚的敬意 微薄的献礼 华忱之 65
郭沫若研究在上海 陈永志 74
郭沫若研究在曲阜 谷辅林 79
五年来关于郭沫若史学的评论与研究 叶桂生 刘茂林 82
日本译介郭沫若著作之一瞥 吕元明 97
关于郭沫若史剧创作之管窥 石凌鹤 113
郭沫若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林焕平 119
纪念郭老的几点感想 孙席珍 123
“艺术没有不和人生生关系的事情” 黄淳浩 127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辨析
试论郭沫若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傅正乾 142
论郭沫若在抗战期间未完成的几部历史剧 高国平 162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诗情 邱文治 172
略论郭沫若戏剧的民族传统特色 黄侯兴 194
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 黄 烈 208
“遵命史学”的典范 方诗铭 229
中国马克斯主义历史学的开创者 田昌五 233
科学的方法,完整的体系——略论郭沫若的金文研究成就 王世民 238
关于郭老的“兰亭论辩”问题 李长路 244
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叶桂生 刘茂林 253
浅谈思想家郭沫若的研究 萧□父 281
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 292
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95
广泛、深入地开拓郭沫若研究的领域——郭沫若研究学术座谈会纪要 296
简讯二则 303
编后记 305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8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一期
目 录
祝愿与期望
祝词 成仿吾 3
关于郭沫若研究 李一氓 4
恳切的希望 阳翰笙 6
实事求是 李初梨 9
回忆与怀念
诚挚的友谊——郭沫若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交往的部分史料 齐得平 13
励志读书 洁身藻德——忆郭老对我的关怀 翁植耘 23
书 信
致毛泽东一函 郭沫若 33
致胡乔木二函 郭沫若 34
致藏克家一函 郭沫若 35
致钱 潮六函 郭沫若 36
致李少一一函 郭沫若 39
致段云飞一函 郭沫若 40
佚 文
编印郁达夫全集——答向蜀光先生 郭沫若 43
关良艺术论 郭沫若 45
先驱者田汉 郭沫若 48
郭老佚诗二首 天 逸 50
郭老悼念王礼锡的挽诗 天 逸 55
史学研究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方诗铭 刘修明 61
——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
《甲申三百年祭》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守稼 缪振鹏 89
郭沫若与郑梦周 李少一 109
文学研究
《郭沫若选集》(英文版)序 成仿吾 127
郭沫若与外国文学 戈宝权 145
郭沫若选译《日本短篇小说集》的内容和意义 李威周 陶振钢 张向民 167
试论郭沫若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秦 川 179
略论郭沫若的杂文创作 张恩和 198
郭沫若散文初探 王骏骥 214
论郭沫若小说的时代特征 张毓茂 233
郭沫若传记文学的艺术手法 谷辅林 周海波 248
郭沫若论艺术的民族化 朱成甲 264
郭沫若的题画诗 龚济民 284
《星空》简论 陈永志 298
论“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反帝爱国思想 阎焕东 308
郭沫若在国外
战后日本开展郭沫若研究概况 吕元明 331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8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二期
目 录
文 学 研 究
郭沫若的文学批评论 陈鸣树 3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我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蔡 震 26
论郭沫若的“人民文艺”观 伍家伦 48
郭沫若的节奏理论与实践 邓牛顿 66
中国现代小说的“留学生”形象——由郭沫若早期作品说开去 赵 园 74
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 刘 珏 92
郭沫若的创作思想和历史剧的艺术风格 吴功正 109
“翻案”背后有文章——《蔡文姬》主题新探 彭 放 128
郭沫若早年的爱国主义 王聿修 杨柄昆 唐明中 142
——读《郭沫若少年诗稿》札记
《女神》诗艺管窥 李昌陡 167
郭沫若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桑逢康 182
史 学 研 究
郭沫若论商、周人殉的基本观点 胡谦盈 199
郭沫若的历史人物研究 谢保成 226
郭沫若《卜 辞通纂》对甲骨文的重大贡献 谢 济 262
关于郭沫若《<剿闯小史>跋》及其他 陈福康 297
集 外 佚 文
同文同种辨 郭开贞 307
抵制日货之究竟 夏 社 326
附:郭沫若最初发表的两篇论文 阎焕东 326
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 郭沫若 330
天亮黑一黑 安 娜 335
阿活乐脱儿 谷 人 338
战时中国历史研究 郭沫若 340
书 信
致宋成志(一函) 郭沫若 351
致吉加 郭沫若 352
致周扬、阳翰笙、田汉、曹禺、焦菊隐等(九函) 郭沫若 352
致中国美学史资料编选组(一函) 郭沫若 359
回忆与怀念
追忆往时 如晤故人 商承柞 363
哲人其蒌 墨宝长存 ——怀念郭老 杨春洲 365
《屈原》与《屈原》唱和 陈禅心 368
郭沫若在日本
郭沫若先生流亡十年拾零 [日]菊地三郎 383
“沫若文库”(中国室)的概要 398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3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三期
目 录
文 学 研 究
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 孙玉石 3
郭沫若创作的崇高美 邓牛顿 30
郭沫若前期运用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得失 顾圣皓 39
论《女神》的哲学色彩 冯 齐 52
《沫若诗话》评介 吴奔星 70
略谈《读随园诗话札记》 黄侯兴 73
郭沫若题画诗浅探 白 坚 82
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结构核心——兼论郭沫若历史悲剧观的形成 傅正乾 94
探索与思考——记话剧《棠棣之花》绵亘二十二年 萧 凌 邵 华 117
论郭沫若的悲剧和悲剧观 王大敏 138
从人物塑造看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韩立群 155
简论郭沫若的鲁迅观 张恩和 169
双星辉映新诗坛——郭沫若与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比较 吴章胜 罗 芳 187
郭沫若与《浮士德》 陈思清 209
成仿吾文艺思想散论 蔡 震 229
史 学 研 究
民主运动与人民本位思想——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
方诗铭 刘修明 249
试论郭沫若对墨子及其学说的批判 马 征 289
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国历史学的苦心经营 刘茂林 306
佚 文
西安碑林·序 郭沫若 329
宇宙革命底狂歌 郭沫若 332
女性歌 郭沫若 334
总是不能忘记 郭沫若 336
还命于民 郭沫若 338
致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师 郭沫若 339
关于郭沫若佚作四篇及其他 卫 公 340
书 信
致唐□(二函) 郭沫若 347
跋 唐 韬 349
致草明(二函) 郭沫若 351
致春风文艺社各位社友 郭沫若 353
春风吹绿芽苗——读郭沫若写给宁波文学青年的一封信 陈福康 张 伟 355
致周红兴(二函) 郭沫若 359
资 料
致郭沫若信 瞿秋白 363
郭沫若之片断 (日)鹿地亘 365
“夏社”资料 (日)中岛 碧 371
郭沫若在北伐前夜 张志强 375
郭沫若佚忘了的题辞 张志强 384
郭沫若赠陈明德的两首诗 魏守忠 386
难忘的记忆 周红兴 389
郭沫若历史剧学术讨论会概述 393
编后记 412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6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四期
目 录
文 学 研 究
总结历史经验,深化郭沫若研究 石西民 3
——“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 孙玉石 10
——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
论“把人当成人” 陈永志 4
——重庆时期郭沫若一个重要观念的系统考察
论郭沫若小说的艺术开创作用 张毓茂 71
无处不在的热泉与火山——郭沫若史剧创作中情感表现的考察 廖全京 87
高歌吐气作长虹——论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 华枕之 109
郭沫若早期艺术功利观与即成哲学 李振声 128
论郭沫若研究屈原的历史功绩 黄中模 147
历史性与悲剧性的统一——论抗战时期国统区历史剧 周靖波 168
从历史的屈原到艺术的屈原——论郭沫若历史剧对屈原的典型创造
刘扬烈 183
关于“二堂”政治异向的思想根源探索 祁和晖 谭继和 200
——郭沫若与周作人生活与创作对比
大革命时期郭沫若同党的关系——兼谈郭沫若的思想发展 宋彬玉 220
“郭沫若新诗的基本评价”座谈会纪要 235
史 学 研 究
郭沫若史学研究的重要时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 谢保成 245
郭沫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读《十批判书》 孙开泰 262
书 信
致方汉年(一函) 郭沫若 279
致周扬(一函) 郭沫若 280
致李初梨、刘钧(一函) 郭沫若 281
致侯外庐(二函) 郭沫若 283
致河野崎长十郎(一函) 郭沫若 284
佚 文
国际阶级斗争之序幕 郭沫若 287
介绍郭沫若在五卅运动中的一篇佚文 邵 华 29
第三厅工作报告 郭沫若 295
并没“浪费” 郭沫若 305
“大哉鲁迅”——读郭沫若论鲁迅的两篇佚文 谷 言 307
序 郭沫若 309
大众之友刘岩墓志 郭沫若 310
史 料
忆郭沫若君 宗白华 315
访“文工会”成员秦奉春同志 彭 放 321
忆郭老参观半坡博物馆 茹士安 331
郭沫若和豫剧《武则天》 王振国 335
《郭沫若楹联辑注》订补 杨芝明 曲树程 343
郭沫若研究在国外
日中友好《屈原》访华公演团访问报告 河野崎长十郎 353
“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纪要 370
编后记 375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4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五期
目 录
文 学 研 究
鲁迅与郭沫若之比较研究 吴中杰 3
闻一多郭沫若前期诗论比较 黄侯兴 21
郭沫若前期思想和康德 林基成 42
诗是人格思想的象征——评郭沫若“诗的一元论” 章亚昕 55
人·泛神论·浪漫主义艺术——郭沫若前期诗歌思想与艺术综论
黄曼君 65
《女神》——一部表现主义的诗集 吴 康 90
一九一九与一九二o年之交郭沫若的创作 宋益乔 108
《屈原》简论 张 田 123
从心所欲不逾矩——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对我们的启示 刘元树 138
要自出心裁来画他的自我形象 曾庆瑞 155
——浅议郭沫若早期“身边小说” 的独特风貌
论郭沫若的“人民本位”说 谷辅林 174
略论创造社——兼及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王锦厚 191
回顾与展望
郭沫若历史剧研究述评 魏 建 213
郭沫若传记文学研究述评 张积玉 234
“ 郭沫若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讨论会简介及部分代表发言摘登 253
郭沫若史学研究与当前史学发展趋势——郭沫若史学研究讨论会简况 271
来 稿 撷 英
郭沫若在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方仁念 279
郭沫若新诗成败得失的主要原因 盛海耕 284
诗与政论的结合 陈耀中 289
论《前茅》的艺术变化 潘世圣 292
集 外 佚 文
艺术之象征 郭沫若 299
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 郭沫若 301
君子国 郭沫若 304
中国左拉之待望 郭沫若 308
韬奋先生印象 郭沫若 321
郭沫若北上佚诗五首 325
附:“北上佚诗”与《破浪集》说明 郭平英 329
国 外 研 究
寻找新岸——论郭沫若自传《少年时代》 [德] 英葛·谢飞 335
郭沫若与西方文学理论 [澳]波妮·麦杜戈尔 344
同窗学友郭开贞氏 [日] 有泽 保 364
六高时代的郭沫若先生 [日] 仓田贞美 366
《郭沫若选集》前言 [苏]H·费德林 374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5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六期
目 录
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
一次难忘的会面 沙 汀 3
怀郭老 关月山 6
敬礼与怀念 凤 子 13
郭沫若在上海的几件事 林 林 19
回忆与怀念 黄 烈 30
郭老关于历史编撰体裁的思考 王戎生 41
我的郭沫若观
从“球形发展的天才”说开去
——关于“郭沫若观”及如何建设“郭沫若观”的思考 陈永志 47
作为文学家的郭沫若 龚济民 方仁念 58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待郭沫若和郭沫若研 阎焕东 65
中国现代“文人”的一个范本 魏 建 85
文 史 研 究
关于郭沫若和泛神论的关系问题 孙党伯 99
论创造社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发展 孙腾芳 117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刍议(上) 黄淳浩 135
郭沫若与闻一多新诗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 陈丙莹 151
郭沫若与郁达夫悲剧观比较 蔡 震 165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女神》新探 陈维涟 182
沫若史剧评介释疑 胡润森 195
论医学对郭沫若文学活动的影响 屈文泽 205
郭沫若研究的历史回顾 高文平 224
郭沫若修改文稿刍议 林明华 245
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郭沫若的治史特点 沈志安 255
郭沫若和比较史学 王 □ 271
资 料
致胡乔木(一函) 郭沫若 293
致梁实秋(一函) 郭沫若 297
致李宇超(三函) 郭沫若 298
胡愈之主持的星洲寿郭活动 孙逸忠 300
北京郭沫若故居所在地是唐代的龙道村 日 曰 305
郭沫若的笔名、别名、化名汇释 李文遂 王泽君 307
中国的新兴文艺运动 [日] 藤枝丈夫 320
访中国的两位作家 [日]山田清三郎 323
国 外 研 究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 [日]伊藤虎丸 327
《女神》与外国诗歌 [苏]斯·玛尔科娃 349
编后记 355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5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七期
目 录
“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
在文化审视中拓展研究领域 林 林 3
在新形式下的期望 夏 衍 14
把郭沫若研究深入下去 阳翰笙 16
深入郭沫若研究的浅议 马识途 19
论郭沫若与儒家文化 邓牛顿 25
郭沫若与中外文化交流论纲 杨炳昆 39
郭沫若研究的现状应当改变 谢保成 51
文 史 研 究
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王富仁 63
不同时代的心态转换——郭沫若与新诗潮诗人比较观 吴 进 83
人文主义的浪漫式觉醒——论《三叶集》中的郭沫若的思想 姜 铮 96
五四文化论战与郭沫若前期史剧创作 周海波 114
审美思想的信息载体 冯乐堂 126
——论郭沫若历史剧中为义正义和理想而牺牲的悲剧女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特质 冯 奇 137
论郭沫若史剧创作中的情感和思维 靳明全 151
郭沫若的审美观与楚文化 胡志毅 161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论刍议(下) 黄淳浩 171
郭沫若与闻一多 萧远强 186
评《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 耿铁华 224
资料·佚文
致张明仁(二函) 张介民 263
郭沫若素描 [日] 增田涉 266
国 外 研 究
郭沫若与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 [日] 向坂逸郎 田家农 译 281
从浪漫主义到马列主义1918—1924 [美] 戴维·托德·罗伊 晨雨 译 286
编后记 304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6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八期
目 录
集 外 佚 文
集外诗十五首 郭沫若 3
无题 3
狂歌 3
画意 4
无题 4
无题 4
丹翁《读释祖妣》 5
拉狗屁 5
无题 6
无题二首 6
为舌祸问题嘲□老 7
无题二绝 8
无题 8
无题 9
纪 念 活 动
1988年6月12日在郭沫若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周光召 13
痛心的诀别 张光年 16
郭沫若铜像落成和故居正式开放庆典 20
“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
艰苦卓绝十年 鸿篇巨制十部 胡厚宣 25
关于郭沫若研究的一些思考 刘 纳 28
郭沫若的初期诗歌与日本和歌、俳谐及新体诗 吕元明 52
美的获得与失落的综合体——关于《女神》审美价值的认识 孙玉石 63
论泰戈尔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陈永志 79
郭沫若早期个性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 张学植 94
生命意识——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心态的一种审视 蔡 震 111
《豕蹄》断想 罗炯光 125
文 史 研 究
郭沫若与中国社会史论战 叶桂生 141
创造在整合与阐扬中完成——论郭沫若中西文化观 季 进 丁兴标 158
郭沫若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 赵存茂 188
奇异的哲学选择 ——论郭沫若的泛神论与他的思想现代化 林恭寿 204
古典诗美规范的突破 马大康 226
——简论“五四”时期郭沫若诗歌的历史贡献
试论郭沫若前期思想的逻辑起点 朱贵平 235
论郭沫若历史小说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朱冬梧 242
郭沫若早期诗论的心理审视 林明华 254
国 外 研 究
郭沫若的日本留学时代 [日]实藤惠秀著 田家农译 263
资 料
周恩来与郭沫若 李畅培 283
郭沫若与尹达二三事 翟清福 300
郭沫若日本事迹考 王尔龄 316
《我的幼年》、《反正前后》的修订 谷 言 326
郭沫若为紫墟《三八颂》作序 刘福春 329
“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暨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简介 332
编后记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九期
目 录
“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
出世的襟怀,入世的本领——我的郭沫若观 邓牛顿 3
我的郭沫若观:关于一种文化人格与文化精神的省察 潘世圣 8
女神再生:郭沫若的生命之歌 李继凯 24
表现自我和失去自我——郭沫若创作的成功与失落 顾圣皓 40
消解:郭沫若的文化宿命 章亚昕 54
中西撞击中隆起的文化峰峦——我的郭沫若观 税海模 61
女性与审美:选择中的困惑与冲突——换一个角度看郭沫若历史剧 周海波 74
作为启蒙主义者的郭沫若 朱贵平 88
“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评述 96
文 学 研 究
《孔雀胆》与《哀格蒙特》的比较研究 傅正乾 103
加皮尔与《加皮尔百吟》——兼论对郭沫若的影响 周 红 120
郭沫若与胡风四十年代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对比思考 陈丙莹 137
创造社文学的情绪写实主义的特征——兼论郭沫若创作的写实倾向
朱寿桐 148
从《女神》看“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生死变通意识 高 杰 164
论郭沫若人格系统 黄丽华 178
佚文·书信
作者寄言 郭沫若 193
郭沫若的一篇佚文 王泉根 194
集外诗两首 郭沫若 196
题扇两首 郭沫若 198
西江月 郭沫若 199
致柏木正一 (一函) 郭沫若 200
致坂田昌一(一函) 郭沫若 201
致坂田信子(五函) 郭沫若 202
致山冈望(一函) 郭沫若 206
致藤井骏、长野士郎(一函) 郭沫若 207
致长野士郎(一函) 郭沫若 209
史 料
访安娜的故乡 马良春 213
郭沫若《创造十年》杂考 陈福康 222
路,在开拓——中国科学代表团访日纪录
[日]中央文化映画社制作 刘德友译 233
影片《路,在开拓》与柏木正一 刘德友 251
关于郭沫若的生死 潘汉年 258
后乐园与丹顶鹤 晓 昧 260
回忆郭沫若先生 [日] 古川元宣 钟作英译 262
国 外 研 究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性格 [日]秋吉久纪夫 刘秀媛译 271
编后记 286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12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十期
目 录
史 学 研 究
郭沫若史学研究的攀登时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之三 谢保成 3
论郭沫若解放以来有关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 杨升南 42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对于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梁满仓 76
郭沫若与郑成功研究 赫治清 92
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 孙开泰 111
郭沫若建国后的古文字研究 谢 济 130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姝 应吉 146
建国后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历史视角 刘茂林 161
试评郭沫若的中国古史分期和“百家争鸣”的学说 杜蒸民 183
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建国后郭沫若史学研究剖析 朱政惠 203
晚期郭沫若史学的评述 叶桂生 216
国 外 研 究
儒、道、墨与作家——鲁迅与郭沫若的思想比较
[日]尾上兼英 王家圣 译 235
《棠棣之花》法译本序言
[法]埃·罗布莱斯 沈大力译 陈明远校注 242
资 料
郭沫若在“中国历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部分)提纲草案”
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49
致尹达(一函) 郭沫若 257
致金祖同(二函) 郭沫若 262
郭沫若遗简五通考述 陈梦熊 264
编后记 277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9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十一期
目 录
郭沫若研究
论郭沫若的道德思想——郭沫若伦理思想漫论之四 陈永志 3
人与文:完成的以及未完成的 吴义勤 季 进 15
——郭沫若后期文艺思想及创作反思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姜 铮 32
创造社时期郭沫若的诗论 [韩国] 赵大浩 著 冯剑秋 译 62
“五四”前的郭沫若与儒家文化 税海模 87
论建国后郭沫若的中日友谊诗 靳明全 102
郭沫若与尼采 袁荻涌 115
创造社研究
创造社与表现自我的艺术 吴中杰 127
创造社与西方现代主义 朱贵平 144
浪漫抒情小说的情感结构——重析郁达夫的《沉沦》 《迟桂花》 杨 义 199
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 罗成琰 216
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 丁亚平 229
论郁达夫的艺术个性 赵学勇 250
资 料
序 增井经夫先生藏 [日本] 增井经夫 杨铁婴 译 269
郭沫若致文求堂书简刊印缘起 [日本] 伊藤虎丸 孙 猛译 272
编《郭沫若致文求堂书简》琐记 马良春 288
关于郭沫若诗五题 姜 力 295
郭沫若与和平运动和亚非团结运动 惠 贞 300
郭沫若及其著作在意大利文化中 [ 意 ] 安娜·布雅蒂 晨 雨 译 303
时代的肖子——郭沫若传记文献片文学本 刘 纳 307
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忆与郭沫若在爱国民主运动中难忘的往事
余文光 336
关于全国政协委员郭安娜的生辰及加入中国国籍时间 吴月丽 341
编后记 345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6月 北京
郭沫若研究第十二期
目 录
记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
米脂话《甲申》 黄 烈 3
应当如何评价《甲申三百年祭》 叶桂生 7
还其本来面目——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谢保成 22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读《甲申三百年祭》 施 丁 40
甲申启示录提要 李生奎 62
《甲申三百年祭》两次风波述评 张剑平 71
“郭沫若与中国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郭沫若与鲁迅的儒学观比较论 贾锡信 邱文治 88
论郭沫若的旅游文学创作 黄侯兴 106
论郭沫若的旅游文学创作 周靖波 116
论郭沫若与巴蜀文化 李 怡 125
历史意识与当代意义——论郭沫若的当代性 蔡 震 143
“郭沫若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钟作英 159
文 学 研 究
试论郭沫若在1916年的文学缘起 顾圣皓 166
启蒙的“战叫”——论《女神》的悲剧精神 王卫国 181
《凤凰涅□》新论 张建宏 191
悲剧再生:民族精神的最强音——郭沫若历史剧的特殊贡献 郑闽江 211
郭沫若“漂泊小说”选序 邓牛顿 226
泰戈尔对郭沫若诗论及创作的影响 周 红 232
“创作社现象”的青年学分析 魏 建 248
书信·佚文
致郁文(一函) 郭沫若 266
致广元县政府文化方面负责同志(一函) 郭沫若 267
致广元人民委员会(一函) 郭沫若 268
致铃木丑之助(一函) 郭沫若 269
致进藤一马(一函) 郭沫若 270
集外诗三首 郭沫若 271
立春前夜话撒豆 郭沫若 273
国 外 研 究
回忆郭沫若 [日]田中忠夫 田家农 译 283
试论“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与主观性问题 [德] 英葛·谢飞 晨 雨 译 292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6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