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1998年——2004年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有关郭沫若文章部分目录
鲁迅与郭沫若中西文化观之比较/刘季华//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20~24
郭沫若纪念馆开馆十年学术讨论会辑要//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5~7
论郭沫若与民族重建/周海波//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25~31
近十年郭沫若研究动态/谢保成//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68~69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论郭沫若《女神》的历史地位/李乐平//中州学刊(郑州),1998.6.100~103
爱国主义:《女神》的诗魂/黄泽佩//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57~61
试论郭沫若历史小说的浪漫特质/王开质//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42~46
试论郭沫若小说里的三种主人公/傅安辉//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47~51
民族危机时期的英雄情结:《屈原》的神话色彩及思维结构/何思玉、刘同般//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54~56,61
历史剧的审美本事和功能:也谈郭老《孔雀胆》/陈果卿//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62~65,67
郭沫若与泰东图书局/刘纳//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3.32~41
郭沫若对易卜生的接受:重读《<娜拉>的答案》/钟翔//外国文学研究(武汉),1998.3.3~6
试论郭沫若与泰戈尔抒情诗的泛神论思想/车永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999.2.68~71
“二十余年如一日”:郭沫若与郁达夫(上)/黄淳浩//郭沫若学刊(乐山),1998.4.71~78
“二十余年如一日”:郭沫若与郁达夫(下)/黄淳浩//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1.46~51.54
论创造社向“五四”文学的两次挑战:创作社与“五四”文学关系新论/张全之//山东社会科学(济南),1999.2.15~19
郭沫若在江西的革命足迹和战斗诗篇/刘云//学文化史料(京).1999.3.17~21
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浪漫派爱情小说/秦川//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2.17~23
天人和一与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唐竹//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2.32~38.98
评郭沫若对十四行体的认识与实践/黄泽佩//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2.45~61
试探析“瓶”的创作心理及其前后之变化/牛鸿英//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2.39~44.64
鲁迅与郭沫若:“五四”前后文化意识的契合与悖逆/张荔//鲁迅研究月刊(京),1999.9.45~48,14
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1999.6,张万仪 153
郭沫若同志和党的关系探疑,1999.7,谢新华 160
试论郭沫若对鲁迅评价的改变,1999.10,傅安辉 116
科学主义与郭沫若的文学选择 /余兆平,(170)
西方浪漫派之于《女神》/ 秦丽萍,(177)
五四文学精神与20世纪文学嬗变/王泽龙//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3.75~77
创新的五四和失落的五四/李继凯//鲁迅研究月刊(京)1999.6.11~15
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联结点:论“五四”百话新诗的艰难突围/龙泉明//学术月刊(沪〕2000.6.37~42
“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郭沫若前期创作及文艺思想初探/宋彬玉//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3.45~52
郭沫若与蒲风/陈松滨,黄安榕//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3.71~75
郭沫若与云南抗战文化/锁昕翔//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昆明)1999.6.73~77
“力”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札记/陈永志//郭沫若学刊(乐山)1999.3.24~26
鲁迅、郭沫若之间的恩恩怨怨/张家康,许寒华//党史天地(武汉)1999.12.15~18
关于郭沫若我也想写几句/于光远//文学自由谈(津)1999.6.76~7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记事(上)/陈平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5,(19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记事(下)/洪子诚//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5,(202)
鲁迅与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始末/卫公//鲁迅研究月刊(京)2000.4.50~58
“打架”,“杀出了一条血路”------重评创造社“异军苍头突起”/ 刘纳//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6,(48)
不同文艺观和“行帮意识”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评述/刘炎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6,(66)
郭沫若与中国三题------有关郭沫若的历史评价及相关问题/秦川//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6,(97)
“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20年代文艺性散文/李生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6,(156)
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现代情绪”/龙泉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2000.1.1~4
“郭沫若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魏红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1.5~8.12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位伟大代表:在“郭沫若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章玉钧//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1.9~12
特定情感的个人体验:鲁迅、郭沫若的婚恋及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比较论/张万仪//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2000.2.68~74
《凤凰涅磐》的“原型”解读/张建宏//江汉论坛(武汉)2000.10.46~50
差异自有契合在:鲁迅《呐喊》和郭沫若《女神》创作风格之比较/李乐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43~51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郭沫若的诗歌/李标晶//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18~21
郭沫若在文学和史学中是否应有一席之位------读《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翟清福
后期创造社述略(续):方向转换的途中/宋彬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62~74
进化与返祖:鲁迅、郭沫若前期思维趋向比较/刘悦坦//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4.29~32
相互支持,携手创造:郭沫若与蒋光慈/史辉戈//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85~90
郭沫若与现代新儒家武汉观之比较/刘国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1~7
郭沫若的“创造”情结:人类文化学的各案研究/邓经武//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32~39
郭沫若与中国侠文化/廖传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4.57~60
郭沫若与新中国“生死恋”/税海模//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22~28
历史与现代文化语境的契合:对郭沫若历史小说的阐释/何思玉、刘同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3.52~55
翻译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丁新华//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86~90
伟人之回响:郭沫若与歌德屈原研究之一/张顺发//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36~40.66
郭沫若与闻一多诗体意识比较论/邹建军//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47~54
郭沫若现代诗论新论/廖四平//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4.33~37
“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学术讨论会研究述略/李岩//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24~27
熏陶与融铸:郭沫若与中国古典诗歌/吴定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28~35
新诗的第一次整合:在自由地追求中开创诗歌的新格局/龙泉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11~23
论郭沫若“泛神”的艺术思维方式/刘悦坦,魏建/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4~10
对《反思郭沫若》的反思/蔡宗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63~66
郭沫若研究与文化反思/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4.59~62
学术研究应以科学的态度------“郭沫若研究与反思”学术讨论会综述/李晓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7(207)
浪漫的变形:创造社与“为艺术的(而)艺术”文学观念之关系的再探讨/郅庭阁//中州学刊(郑州)2000.3.87~91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知人论世”:在《郭沫若与新中国》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马识途//郭沫若学刊(乐山)2000.1.1~4
生命哲学与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郭太安//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00.2.100~103
沫若情结与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流变/朱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昆明)2000.3.78~81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傅安辉//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凯里)2000.2.42~47
郭沫若研究:希望与挑战/祝晓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9,(207)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知人论世”:谈正确评价郭沫若/马识途//文史杂志(成都)2000.4.58~62
郭沫若生命小说论/税海模//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5~40
郭沫若研究的当代走向:“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研讨会综述/省澜//中国文化报(京)2000.8.26,(3)
历史与现实文化语境的契合:对郭沫若历史小说的阐释/刘同般//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3.50~52
《湘夫人》与《炉中煤》抒情方式之异同初探/卢廷春//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2.8~11
郭沫若与胡绳的特殊“唱和”/冯锡刚//红岩春秋(重庆)2000.1.60~62
他们为什么要丑化郭沫若------从《政敌》的诬蔑说到《乡梓》的辱骂/增绍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11,(125)
这样评价郭沫若太不公平------《郭沫若的人格问题》读后/董汉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11,(132)
郭沫若的人格问题/尤九州、林亦梅//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11,(134)
试论《女神》中个体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矛盾运动及其审美表现形式/张鲁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2000.5.55~61
日本博多湾风物与郭沫若研究的几个问题/朱寿桐//新文学史料(京)2000.3.177~187
“自我表现”说与“自然流露”说:郭沫若的现代诗论/廖四平//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2001.2.101~107
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温儒敏//中国文化研究(京)2001.春.87~91
互渗与消融:《女神》文本结构的重新解读/刘悦坦//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2001.2.14~17
选择马克思主义给他带来的人生辉煌:就郭沫若研究回答自由主义/税海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2001.1.153~157
郭沫若晚年的遗憾/笑蜀//东方(京),2001.2/3.53~60
郭沫若文学研究五十年/朱寿桐//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6,(152)
与时俱进的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 章玉钧 谭继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1.7,(83)
姚雪垠与郭沫若比较论/邓经武//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60~67
从对三大思潮的态度看20世纪郭沫若与中国思想文化/孙开泰//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17~23
郭沫若与事实求是精神:反思新中国郭沫若思想系列之一/杨胜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51~59,73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抒写的人生:关于郭沫若的浪漫精神/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24~29,50
为新中国奋斗:郭沫若与新中国剪影兼驳“弄臣”论/秦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38~44
“瞠然自失”的检讨:郭沫若与武训批判/冯锡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45~50
论五四时期创造社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邓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2001.3.48~54
后殖民批评与五四话语转型:以郭沫若为例/魏红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1.30~37.67
关于创建郭沫若学的思考/税海模//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1.9,(23)
郭沫若研究述评/刘勇 李春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1.9,142)
郭沫若“人格”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曾绍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2.6~7
关于郭沫若的评价及其他/刘茂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2.5,7
郭沫若与歌德比较研究述评: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一/石燕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2.65~71
论郭沫若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借鉴/顾国柱//上海经贸大学学报,2001.3.45~51
郭沫若的遗产/杜重石//同舟共进(广州)2001.5.24~26
郁达夫与佐藤春夫/刘久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1.10(164)
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李光荣//学术探索(昆明)2001.4.94~96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张建宏//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2001.1.24~28
成仿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黄淳浩//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2.56~64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评《郭沫若研究论稿》/彭放//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1.4.140
郭沫若诗歌创作所受外国文学影响探源/朱洁//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2001.4.81~85
郭沫若与毛泽东的诗交/邢小群//东方文化(广州)2001.4.98~106
差异自有契合在:闻一多和郭沫若的诗论龃龉暨挣不脱的才情崇拜/李乐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2.44~50
郭沫若和沈从文的文字恩怨/糜华菱//新文学史料(京)2001.3.97~200
先驱者的足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山郭沫若/秦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5~12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笔谈(三篇)/谭继和,文天行,彭邦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1~4
郭沫若早期以“泛神论”为思想内核的文化价值取向探微/董德福//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2001.3.29~33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创作与文化的尚武情结/廖传江//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24~28.38
郭沫若40年代文艺性散文探微/李生滨//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50~58
个体与历史的双重叙事:论郭沫若传记文学创作的特征/叶志良//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66~70
屈原形象胜出回窥/马征//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59~65.74
缅怀两位郭研先辈:楼适夷和戈宝权/王锦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3.75~80
论郭沫若的小说艺术/程国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1.4.150~159
鲁迅、郭沫若比较研究摭谈/张万仪//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4.31~34
郭沫若早期诗作的未来主义倾向/田美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6.31~34
郭沫若“泛神”的艺术思维方式与其前期新诗创作中的“返祖”意识/刘悦坦//东岳论丛(济南),2001.6.139~142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廖久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53~58
历史·时代·叙事:《故事新编》与《豕蹄》之比较/戴清//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45~52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纪要/卓琴//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13~19
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填写世界文化史百页:在四川“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谢保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8~12
郭沫若诗歌的主体意识/詹静//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92~94
从学术学理层面反思《反思郭沫若》:就郭沫若研究二答自由主义/税海模//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71~76,94
诗情与史识的结晶:郭沫若历史小说浅论/廖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2001.1.52~55
面对一种对《女神》等的新宣判/雷业洪//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77~83
略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叙事意象: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系列之一/陈伟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40~44
《女神》新论/曹艳红//郭沫若学刊(乐山),2001.4.34~39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李怡//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2.2.133~138
爱情之花在青春凋谢中枯萎:试论郭沫若《瓶》的主题意蕴/王鸣剑//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2.2.139~142
“民族魂”与“球形天才”:从思维方式看“五四”时期的鲁迅与郭沫若/刘悦坦//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2002.2.80~86
“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郭沫若精神结构解析/刘悦坦//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93~96
中西文化互阐中的“无目的”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简论/伍世昭//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2.75~81
“郭学”研究的又一力作:《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读后/刘茂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74~77,83
论郭沫若早期世界观发展的三个阶段/刘笃成,欧阳庆//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46~51,58
中国“歌德”之道路:论郭沫若解放后的思想和文艺活动/程光炜//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海口),2002.2.15~22
郭沫若小说创作的现代性/付金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63~67
郭沫若与巴蜀地域文化论/邓伟//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15~19
高峰中的逆现象: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矛盾现象检索/刘同般//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0~64
新时代的歌声:论《女神的语言文化创造》/袁红涛//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9~14
重识《女神》/刘悦坦//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泉州),2002.1.106~112
对“球形天才”的再思考:由四种话语系统看郭沫若研究与评价/刘悦坦//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68~73
《三叶集》:新文学浪漫主义的第一面旗帜/陈永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31~35
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彭邦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20~24
现代通才,文史大家:郭沫若生平事略/建强//党史纵横(沈阳),2002.4.29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李怡//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2.8,154)
郭沫若中期历史悲剧的审美价值/陈鉴昌//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2.3.147---151
郭沫若、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的审美差异/宋凤英//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7---51
无政府主义与郭沫若前期的诗歌创作/赫学颖,蒋登科//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7---24
共名与无名及实旨与意旨:对《百花齐放》的鉴赏与解读/何思玉,母华敏//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1.59---62.67
论郭沫若的创作性思维体系/刘悦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17—22
论惠特曼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齐揆一,高静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19----22
论郭沫若自传文学创作的特征/叶志良//河北学刊(石家庄)),2003.4.76----79
论郭沫若的城市意识与城市诗(上、下)/孙玉石//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2.11,(115)
“最喜诗人高唱至”:毛泽东和柳亚 子、郭沫若/冯锡刚//随笔(广州)2002.5.4----25
评价郭沫若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柯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67----73
悬搁与结构下的诗学:对郭沫若诗歌的另类解读/冯清贵//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60---66
新世纪:展望郭沫若研究/李晓虹//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2002.3.5---7
21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研讨座谈记/李怡(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15---21
郭沫若与浪漫主义精神:反思新中国郭沫若思想系列之二/扬胜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1---7,32
郭沫若与庞德:20世纪初中西诗歌的换位者/邓经武//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8---14,44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艺术特色/李生滨//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52---59
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魏晓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28---32
《李白与杜甫》:沉重的精神涅磐:郭沫若对“中国的庸人气味”的批判/曾永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2.33---39
“我愿意以他为模范”:郭沫若论王安石/冯锡刚//郭沫若学科(乐山)2002.2.22---27
新时期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热点回视: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三/石燕京,陈俐//郭沫若学科(乐山)2002.2.45---51,59
来自英伦三岛的海风:论郭沫若与英国文学/吴定宇//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2.5.204---212
创新与养新/章玉均 谭继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2,(102)
“体制中人”的尴尬立场/李怡//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2,(104)
走出“怪圈”/ 魏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2,(105)
“庸人气味”辨析/税海模//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2,(106)
域外郭沫若研究/蔡震//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2,(107)
郭沫若后期的文化心态/王丽丽,程光炜//新文学史料(京)2002.4.103---112
试论〈女神〉的意象类型与构造/张清祥//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56---60
郭沫若前期浪漫诗学的现代性观照/黄曼君//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3,(115)
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马蓥伯//当代思潮(京)2002.6.56---58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的调整与转化/龙泉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4,(107)
诗人郭沫若社会理想和政治情怀的人性阐释/李生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银川)2002.5.27—31
郭沫若早期诗作”阴气过重”吗?/赖先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3.51---57
郭沫若的史剧观与唯美-----阐释学批评/宋宝珍//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19---23
郭沫若人格流变简论/税海模//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3.24---30
对郭沫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陈晓春,乐斯谟//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3.19---23
论郭沫若与泛神论/吴定宁//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3.31---38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龙泉明 张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5 (119)
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创作实践/伍世昭//文学评论(京),2003.2.163---170
论郭沫若新诗的艺术风格及情感方式/张建宏//襄樊学院学报,2003.1.62---65
论《女神》的现代性特征/彭玉斌//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重庆),2002.4.90---97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章玉钧 谭继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6,(137)
2001年郭沫若研究述评/倪海燕//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4.54---63
郭沫若《<民谣集>序》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孙玉石//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37---43
不堪卒读的《反思郭沫若》:评丁东的反思奇文/王寿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2。4。73---76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篇)/王富仁//江苏社会科学(京),2003.1.107---118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篇)/王富仁//江苏社会科学(京),2003.2.53---65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爱国新诗诗美创造比较论/张建宏//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48---53郭沫若与新中国文学建设/秦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54---59
郭沫若新诗理论的奠基性/雷业洪///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41---47
从士的传统看郭沫若的人格/陈晓春//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60---66
试论郭沫若的“酒神精神”/胡 //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70---74
关于郭沫若《牧羊哀话》的背景及创作意图之考察梗概/藤田梨娜//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81---88
论《女神》的意象世界/张清祥//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75---80.88
试析郭沫若在大跃进年代的诗歌活动:从《百花齐放》到《红旗歌谣》/邢小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京),2003.3.120---124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李征宙//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江门),2003.2.43---46
郭沫若与“文艺理论丛书”/王锦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11---17
一个关于日本文化背景上的提示/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1.18---26
郭沫若资料学建设二题/税海模//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10,(95)
泛神论中心形象人生哲学:《女神》与《草叶集》比较谈(上)/陈永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2.31---38
创造社的“局外人”情结及其意义/罗执廷//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26---29
论荆楚文化对郭沫若创作个性与心理的影响/罗昌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3.4.32---35
阐释的智慧:以郭沫若对孔子的评论为例/魏建//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2.12---18
论郭沫若在四十年代民族文化建设中的话语转型:兼析”党喇叭”说/陈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2.19---25
历史文化视野中创造社的“转向”/刘振强//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石家庄),2003.2.37---41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造山运动”中:简论郭沫若的学术与他的时代/朱寿桐//东南学术(福州),2003.4.15---21
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选择/税海模//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3.63---67
创造社“转向”新论/张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3.33---40
《女神》与《草叶集》/胡登全//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3,28---32
郭沫若与克罗齐、伯格森/吴定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3.23---27
郭沫若《笔立山头展望》的诗学意义:兼论现代诗歌中的生命新形态/鲍昌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3.67---72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生存困顿心态心理分析/孙玉双//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3.41---47
谈《蔡文姬》《王昭君》的现代生命/何思玉,马小宁//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3.59---65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新说/宫富,刘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2003.5.28---33
在“传统”中反传统:鲁迅、郭沫若之比较/杨枫//鲁迅研究月刊(京),2003.10.74-----78
“新诗集”与“新书局”:早期新诗的出版研究/江涛//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4.2 (133)
对郭沫若诗歌创作道路的反思/杜芳.王松岩//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69---71
雪莱对鲁迅、郭沫若与徐志摩的影响研究/熊文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京),2003.4.83---88
革命的歌手,时代的呐喊:简析鲁迅和郭沫若的经历与创作/高椿霞//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55---57
论郭沫若对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刘中顼//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4.70---77
论郭沫若早期对新诗体的创造:兼论郭沫若并非自由体诗的典范诗人/陶保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32---50
泛神论与”天人合一”:郭沫若诗学的美学阐释/王小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4.36---43
郭沫若诗歌价值系统的整体性/雷业洪//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4.78----84
郭沫若女性形象塑造及其女性意识的发展演变/宋益乔.石兴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4.44---52
《女神》与《草叶集》比较谈(下)/陈永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4.53---58
论《女神》的艺术特色/洪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3.4.63---69
郭沫若与李劫人:四川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付金艳,董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宁),2004.1.69----73
郭沫若与”十七年”政治心态/王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4.98----102
从个性主义到群体意识:郭沫若群体意识之转变/童八生//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4.1.111----113
论郭沫若小说创作对”私小说”的借鉴/靳明全//东岳论丛(济南),2004.1.109----112
精神内质的转换与小说形态的嬗变:郭沫若小说叙事艺术谈片?李兴阳//江汉论坛(武汉),2004.2.114---116
论郭沫若诗剧的创作特征/陈文兵//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金华),2003.增刊.7---8
宋玉立身本高洁------对郭沫若先生《关于宋玉》的初步质疑 杨斌庆、程本兴(64)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朱寿桐//湖南社会科学(长沙),2004.1,120---124
自处边缘者的小说理论新创:前期创造社小说理论批评论析/李兴阳//理论月刊(武汉),2004.3.108----111
以《女神》为代表看早期新诗的艺术成就/高国光//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73----77
短暂与恒久:论郭沫若与冰心对泰戈尔的不同接受/杨华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8.23---27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爱国新诗内容之比较/张建宏//襄樊学院学报,2004.1.35----38
答丁东、魏明伦对郭沫若的辱骂:评《反思郭沫若》/王锦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1.70----72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黄修己//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4.11,(4)
黄药眠创造社时期的诗歌创作/黄大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4.11,(72)
重释“大我”与“人”的观念:从郭沫若、贺敬之诗中的“大我”形象谈起/金红//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04.5.160---164
《女神》之日本文化背景/刘静//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134---1
论郁达夫与创造社的出版活动/张明平//康定民族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4.3.81---85
突围与建构:再论创造社“转向””张勇//中国文学研究(长沙).2004.4.99---102
生命体验与创造社小说的伤感倾向/林荣松//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41---47
从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对峙看草创期新文学的发展/牛鸿英//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48---54
《创造周报》与现代文学批评,张积玉、李跃力(22)
郭沫若与冯乃超/黄淳浩//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20~27
论郭沫若对表现派的“共感”/陈永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28---34
从《十批判书》看郭沫若的诗人气质/何玉兰//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55---60
在毁灭中再生: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原型批评分析/涂鸿,彭秀坤//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65---75
“动的泛神观”与“狂放”的文体:郭沫若《女神》新论/哈迎飞//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69---75
《女神》:青春期征兆与中国诗史的断裂/张有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94--96
毛泽东论郭沫若(下)/王锦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3.1--5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
鲁迅、郭沫若接受尼采之比较/董正宇,罗玉成//船山学刊(长沙),2004.4.102---106
郭沫若研究的潜在价值及其生态优化与范式突破/税海模//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4.8~15
2003年郭沫若研究论文述评/张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4.65~69
精神分析与生命意识阐释:《喀尔美萝姑娘》文本解读/金红//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96~100
一场醉人的春梦: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创作动因浅析/贺爽//舰山学刊(长沙),2005.1.120~123
“郭沫若研究方法论”笔谈
1. 搭建郭沫若研究的开放性话语平台/杨胜宽
2.从历史的维度看郭沫若/陈晓春
3.回到郭沫若研究的历史现场/税海模
4.镜像时代中的郭沫若/陈俐//文艺报(京),2005.3.31(8)
是莱谟斯,还是罗谟鲁斯:郭沫若双重角色地位的透视/何思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4.25~29
郭沫若前期诗歌创作中的无政府主义/赫学颖//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4.30~36
郭沫若与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王小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4.37~41
论安娜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曹丹丹//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4.42~48
旷世歌吟岂等闲:细读郭沫若《遥寄安娜》《鹧鸪天四首》/雷业洪//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4.49~55
被误解的《金文丛考》自题诗/陈仕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4.4.56~58
论《女神》中的虚词/富治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4.59~64
谈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刘华东//新余高专学报,2005.13~15
以自由意志质疑政治革命:关于鲁迅与太阳社\创造社的论争/王学谦//齐鲁学刊(曲阜),2005.89~93
郭沫若生命流程中的”交大运”/贾振勇//粤海风(广州),200571~73
现代性的高峰体验与审美传达:郭沫若《天狗》赏析/张德明//名作欣赏(太原),2005.54~56
论郭沫若历史喜剧的喜剧精神/陈鉴昌//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2005.28~31
论《屈原》的生命意韵/熊泽文,谭晓雯//宜宾学院学报,2005.2.64~67
转轨的回巡与文化的审视——评《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黄晓娟
搭建郭沫若研究的开放性话语平台,杨胜宽
创造社的诞生与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童晓薇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陈红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30~39
弘扬郭沫若的文化精神:对打造”沫若文化城”建言献策/王世德///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68~70
访“沫若文库”及郭沫若故居/萧斌如///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65~67
十字架下的漂流:解读郭沫若《漂流三部曲》/余玲///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58~64
正题戏说:《马克思进文庙》之我见/廖久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52~58
郭沫若题字之迷/庄家新///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71~72
《重游草堂寺》创作时间地点考/张碧秀///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73~75
《女神》与日本泰戈尔热/刘静//汉江论坛(武汉),2005.1.107~110
历史的呼唤,主体的选择:论郭沫若对惠特曼的选择/刘阿娜//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7~19
郭沫若致褚民谊信函两件(根据手稿排印) /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1~3
“一次文科教授的‘杯葛’”:郭沫若与广东大学“择师事件”/邓伟///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1.4~8
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朱寿桐//文艺理论研究(沪),2005.3.2~11
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与重庆抗战文学/靳明全//重庆社会科学,2005.6.97~99
诗人之“人”的创造:郭沫若与闻一多的诗文化比较/郝明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重庆),2005.3.142~145
劝转与涅磐----从《狂人日记》与《凤凰涅磐》看鲁迅和郭沫若的救世思想,王雨海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分手之后,张 勇
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咸立强//复旦学报:社科版(沪),2005.4.53~59
现代文学社团与传统文人会社比较论/朱寿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79~85
创造社与十九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想/董晓薇//齐鲁学刊(曲阜),2005.4.83~85
文学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冲积效应/朱寿桐//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福建),2005.7.10~15
郭沫若与毛泽东诗词/陈福季//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37~44
正本清源:郭沫若之文化“结算”:评《抉择与扬弃——郭沫若与中外文化》肖向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74~77
论郭沫若小说的诗意观念与深层结构/陆善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合肥),2005.4.103~106,138
“遍地皆诗写不赢”郭沫若大跃进时代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念//贾振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45~53
日本茶道与郭沫若早期诗歌//靳明全//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4.26~28
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靳明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重庆),2005.4.44~4
“高山就是高山,低谷就是低谷”:简评《郭沫若人格》的贡献/曾绍义,范水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71~73
试论《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传统与反传统/侯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60~64
从郭沫若《少年时代》看二十世纪初留日风潮/陈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32~35
《女神》与庄楚文化/凌受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2005.6.114~117
轮郭沫若抗战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吴小华//重庆社会科学,2005.8.124~128
从《棠棣之花》看郭沫若创作主旨的转变兼及日本影响/曹单单//重庆社会科学,2005.8.121~123
日本神道与郭沫若早期诗歌/宋嘉扬//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34~35
郭沫若:从传统走向现代:读吴定宇著《抉择与扬弃——郭沫若与中外文化》/袁盛勇//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05.4.195~197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新论/王群,刘悦坦//理论学刊(济南),2005.7.111~113
试论郭沫若《女神》中“火”的哲学意蕴/周薇//语文学刊:贵校版(呼和浩特),2005.1.83~85
时代的“大风歌”与个人的“忏悔录”/杨新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5.4.138~143
《女神》对大自然的诗性感悟与日本文化/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7~15
也谈郭沫若的人格问题/张顺发//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65~70
论郭沫若文艺批评/魏红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2.16~24
冯至与创造社/辜静波,程思义,杨瑞清//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5.7.134~136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上)/陈红旗//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梅州),2005.4.34~49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下)/陈红旗//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梅州),2005.4.42~46
论前期创造社小说的主体性特征/吴松山//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广州),2005.3.76~80
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中的“郭沫若现象”/宋剑华,田文兵//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15~20
郭沫若与钟嵘/王海涛//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88~92
论郭沫若与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吴小华,靳明全//重庆工业学院学报,2005.10.122~125
现代文学期刊的景观与研究历史反顾,刘增人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文化考察/唐金海,张喜田//学术研究(广州),2005.11.122~125
郭沫若与民族主义思潮/税海模//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3.42~49
“革命文化的班头”:抗战赋予郭沫若的历史角色/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3.1~7
浅议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化选择/秦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3.8~13
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的个人化特征/袁国兴//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3.55~58
郭沫若小说中的日本形象/吴妍妍//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3.68~72
郭沫若与英国文学研究评述/石燕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3.79~83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李怡//涪陵师范学院学报(重庆),2005.6.44~48
启蒙现代性:文艺的大众化:论郭沫若文艺大众化理论/王小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5.4.42~47
当还是不当“留声机”?——后期创造社“意识斗争”的多重指向与革命路径之再反思,程凯(16)
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阐释/陈晓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2006.2.64~70
永远之女性,领导我们走:论郭沫若小说中的女性崇拜意识/王晓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芜湖),2006.1.58~61,70
鲁迅和郭沫若对雪莱不同接受观点的比较/程瑞//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96~98
历史思维与超越视角:评新世纪的创造社研究/李跃力//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1.73~81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情感特征透视/周志艳//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4~16
郭沫若的文学翻译观/王玉春//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1.46~50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与《周易》/王海涛//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1.39~45
论郭沫若文化身份的嬗变:从《女神》到《屈原》/魏红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6.3.115~120
郁达夫“怠工”问题考辩,咸立强(104)
郭沫若与《甲骨文合集》(上)/孟世凯//文史知识(京),2006.8.85~90
自我的虚化与世界的简化:郭沫若后期小说艺术研究/李兴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82~84
论《天狗》的现代性特征/桂闯//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合肥),2006.4.86~89
创造社后期的“文学梦”/陈红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65~71
论郭沫若的鲁迅观/吴作桥.吴东范//鲁迅研究月刊(京),2006.7.42~48
雪莱的《为诗辩护》对郭沫若早期文艺观的影响/王丽//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31~34
论郭沫若留学时期的旧体诗词/祝光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42~45
郭沫若两周金文韵读补论/陈仕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53~60
富贵江上波:《题延光四年砖》解读/陈大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61~64
追求幻美与抒写穷愁:郭沫若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曾加荣//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2006.4.30~33
2004年郭沫若研究综述/钱晓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77~83
郭沫若文学研究述评:以1992年以后的郭沫若研究为重点/夏敏//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72~76
郭沫若历史小说与表现主义/魏红珊//中华文化论坛(成都),2006.4.70~74
回顾1961年关于《再生缘》的讨论/谭解文//云梦学刊(岳阳),2006.5.1~7.51
论郭沫若的死亡观/张斌//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2.32~37
郭沫若与西方文学观念/税海模//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3.11~17
郭沫若历史小说与表现主义/魏红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6.3.26~33
1942年郭沫若与侯外庐关于屈原思想的论争/黄小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6.6.152~166
郭沫若留学家信补正,郭平英(146)
创造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李志孝//宁夏社会科学(银川),2007.1.96~103
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学生产:论创造社与上海泰东图书局的关系/叶中强//社会科学(沪),2007.1.169~176
现代书局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6.6.16~40
《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崔银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2007。1。79~85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诗学/侯传文//文学评论(京),2007。1。104~109
女娲神话的现代阐述:《补天》与《女神之再生》比较/谭杰//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12.77~81
创造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李志孝//宁夏社会科学(银川),2007.1.143~1475
郁达夫与郑振铎的交往和友谊,陈福康
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宋炳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7.2.255~259
郭沫若与翦伯赞的学术友谊/张传玺//文史知识(京),2007.4.114~119
郭沫若流亡日本时期的抵抗文学,(日)藤田梨那
郭沫若的《瓶》与《孤山的梅花》互文关系再探/陈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1.45~50
从女神到神女: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新加坡)倪立秋//华文文学(汕头),2007.1.94~100
现实与历史的两端:论郭沫若的文化心理/李霞//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4.22~24
初期创造社文论的浪漫话语的反抗强力/钟思远//攀枝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126~128
抉择与契合:论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陈遐//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2007.2.3~5,61
政治对学术生态的制约:回看郭沫若引起的《兰厅序》真伪之争/(泰)赵平//探索与争鸣(沪),2007.6.18~20
李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影响/程宏亮,余恕诚//中国韵文学刊(湘潭),2007.2.87~92
郭沫若诗歌“知识分子自我”的想象与失落/蔡燕//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2.45~51
郭沫若小说思想内涵探源//佘荣宝,魏红//语文学刊:高教版(呼和浩特),2007.7.37~39
论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演变/魏红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2.38~44
《女神》与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之比较//张鸿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银川),2007.4.100~103
雏凤试声,几声清亮几声拙:论郭沫若少年时代的诗歌创作/孙文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2.85~87
感伤:创造社小说的美学风貌/陈亚平//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合肥),2007.4.58~62
前期创造社与“为艺术”之再阐述/吴诗媛//殷都学刊(安阳),2007.2.121~123
创造社“社团”研究的经典化进程/咸立强//殷都学刊(安阳),2007.2.116~120
《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关系辨析/张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2007.4.96~99
郭沫若\郁达夫比较研究综述/蒋烨琛\李杭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46~50
略论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及革命文学论争/李建平//前沿(呼和浩特),2007.7.229~232
论郭沫若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之功//佘荣宝\魏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17~119,123
林语堂与郭鼎堂/王锦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3.26~40
“本着内心的要求”的激情与困惑——创造社文学选择的特点与问题 李诒(36)
现代社团文学格局的“张力场”与文风互动//潘正文//天津社会科2007.6.116~119试析创造社情绪小说的视角选择/晋爱荣//山东文学(济南),2007.10.93~95
“郭沫若与日本”在郭沫若研究中/蔡震//新文学史料(京),2007.4.191~199
关于郭沫若研究文献的思考/税海模///新文学史料(京),2007.4.183~190
浅谈《女神》的艺术风格/李魁铭//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乌鲁木齐),2007.3.106~108
郭沫若:现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创造者,李继凯(143)
简论郭沫若与蜀学传统(下)/曾加荣//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2007.6.53~55
还原郭沫若诗创作的本真起点/方长安//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福建),2008.1.26~30“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构——关于郭沫若《创造十年》的删改
王本朝、陈宇,( 36)
郭沫若研究的学术疆域及其研究现状简论/罗佳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4.1~10
新时期郭沫若与印度文学关系研究述评(上)/石燕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4.54~60
论郭沫若《女神》时期反殖民统治ud 诗歌:《胜利的死》与《狼群中一只白羊》/藤田梨那//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4.23~32
郭沫若研究之当代理性观/杨胜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4.11~17
论郭沫若个人主义思想的知识谱系和历史意义:兼论郭沫若思想转折的原因/刘卫国,陈淑梅//郭沫若学刊(乐山),2007.4.47~53
论郭沫若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汤振龙//陇东学院学报(庆阳),2008.1.70~73
借助“经典”显“原型”:从意象看《女神》的抒情世界/哈建军//南方论刊(茂名),2008.1.89~91
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魏红珊//中华文化论坛(成都),2008.1.39~46
日本宗教文化与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林克勤,靳明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2008.2.70~76
郭沫若与佛山/刘沫//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1.23~25
以笔为渡或者我们的“说”/郭文斌//当代文坛(成都),2008.3.60~62
郁达夫、创造社的小伙计与郭沫若间的矛盾纠葛:以创造社出版部清理工作为中心的考察/咸立强//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1.69~76
作为“人”的郭沫若研究(笔谈)
1.郭沫若研究三议/蔡震
2.“歇斯迭里”的文学史意义—郭沫若的自我定位与我们对郭沫若的定位/李怡
3.郭沫若的性格侧面/魏建
4.郭沫若研究的双重“怯魅”/税海模//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79~88
论华兹华斯与郭沫若诗歌泛神论观念的相似性/刘天琴//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3~134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陈红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海口),2008.1.119~12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表现特征/魏红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1.48~57
郭沫若研究中的“时间与空间”/刘悦坦//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1.14~21
郭沫若早期诗风、诗艺的选择与白话新诗的可能性:论《女神》集外散佚诗歌/朱寿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1.39~47
日本宗教文化与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林克勤、靳明全
周恩来论鲁迅与郭沫若: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程凯华//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99~106
日本观照:从创造社到中国新感觉派/靳明全//文学评论(京),2008.4.128~132
鲜明坚定的精神书写:论穆陶历史小说《屈原》兼及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刘伟生//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35~38
前期创造社期刊创办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创作/张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72~76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张顺发//江汉论坛(武汉),2008.76~79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视界融合:后殖民语境下的郭沫若文艺“民族形式”理论价值的重估/王小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39~43
郭沫若诗文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设想/杨宏//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031~34
一个历史的文本:《女神》及佚诗编后记/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018~20
乐山方言与《女神》/颜同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025~30
随意点染也译诗:由郭沫若今译《卷耳集》引发的一点思考/唐瑛//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2055~58
创造社与“新浪漫主义”/刘静//求索(长沙),2008.7.196~198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研究/张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2008.4.62~66
“寄托小说”创作方法探析:以郭沫若历史题材小说为例/武继平//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0114~121
从凤凰涅槃到炉中之煤:郭沫若晚年行为的 心理动因试探/邢小群//当代文坛(成都),2008.5.28~32
文学2009年1期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陈俐//中华文化论坛(成都),2008.3.41~46
郭沫若家世之迷:郭沫若青少年时代生平和作品研究的若干问题〈三〉/秦川//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73~76
郭沫若留学日本的多重人生意义/税海摸//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13~18
不甘心做一个旧本子里面的蠢鱼:郭沫若学术与政治的纠葛探析/陈占彪//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4~12
郭沫若早期的批判精神/杨胜宽//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19~26
郭沫若诗歌研究的时代性特征分析:以《女神》研究为中心/王元忠//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58~63
《女神》:“五四想象”及其审美超越/李铁秀//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52~57
《马克思进文庙》的现代启示/何思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45~47
关于郭沫若的《芽生の嫩叶》一文/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35~39
银杏,我们赞美你:郭沫若文艺散文《银杏》导读/杨芝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3.48~51
文学2009年2期
胡适与郭沫若译诗比较研究:以《鲁拜集》中两首诗的汉译为例/咸立强、李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37~40
郭沫若与林语堂文化选择的相逆互补性/税海摸//了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39~44
文学2009年3期
作为“人”的郭沫若研究(笔谈)
1、郭沫若研究三议 ,蔡震
2、“歇斯迭里”的文学史意义——郭沫若的自我定位与我们对郭沫若的定位,李怡
3、郭沫若的性格侧面,魏建
4、郭沫若研究的双重“祛魅”,税海模
文学2009年4期
论创造社之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意义,李怡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缘起研究的回顾与重探/咸立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9.1.121~131
无产阶级文艺诉求下的创造社刊物研究(下)/陈红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4.54~57
对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重新审视/肖清//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9~21.30
后期创造社的译介策略及内在矛盾/咸立强//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4.49~53癫狂与理智—郭沫若个性气质新论/王俊虎//大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54~58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屈原接受观/张顺发//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4.11~15
郭沫若与西安/钱克兴,田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4.6~10
从天狗到骆驼:从郭沫若诗歌意象看新诗精神演变的一个周期/白浩//江汉论坛(武汉),2009.1099~103
论郭沫若自传的特点及文学史意义/邓利//郭沫若学刊(乐山),2008.4.40~44
《女神》中的两个赤色形象/姜异新//东岳论丛(济南),2009.10116~119
文学2009年5期
简论创造社的诗歌翻译/熊辉//兰州学刊,2009.2.102~104
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与郭沫若在“翻译是媒婆”问题上的分歧/咸立强//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9.20111~115
文学2009年6期
文科学长郭沫若的创造社“中大版”,杨海文69
论你《女神》的民族色彩/秦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9.2.99~105
文学2009年8期
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魏建91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聚合成因探究/张勇//菏泽学院学报,2009.3.32~35
郭沫若与海子诗歌创作比较/唐晓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55~59《女神》和《红烛》比较略论/刘殿祥//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49~54
郭沫若的狭文化观/陈夫龙//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14~16
“郭沫若学”刍论/税海模.陈晓春//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41~48
作为生命救赎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肖伟胜//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31~35
“五四”新文化与二十世纪时代精神;论闻一多对郭沫若的评价/刘殿祥//中国文学研究(长沙),2009.2.5~9.57
郭沫若与《革命诗社》/周晓晴//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11~13
闪耀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光辉:重读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杨芝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27~30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女神》的核心语象与意象构成/赖先刚//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1.36~40
文学2009年9期
中国现代视野中“自然”的发生和“自然之死”:以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自然”观念为例/李卫涛//当代文坛(成都).2009.4.24~27
文学2009年10期
火焰、燃烧、麦地与乌鸦:兼论郭沫若《凤凰涅槃》以来诗歌意象的转型//黄盖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58~63.68
“五四”抒情小说的一个独异文本:论郭沫若书信体小说<落叶>中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张顺发/甘肃社会科学(兰州),2009.4.119~122
文学2009年11期
郭沫若研究中的文学人类学视野/陈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9.4.137~142
新中国成立以来郭沫若研究话语演化简要述评/陈晓春,税海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9.40123~130
士大夫传统的现代遗存与嬗变:论早期郭沫若思想变迁的内在理路/曾平//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208~13
从曹葆华的悼诗看“新青年”眼中的郭沫若/陈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2014~18
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小说为例//魏红珊//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2045~49
中国新诗“鸟意象”的原型革命:论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神性写作开端/龚盖雄//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2050~54
说不尽的《女神》,离不开的文本:评《<女神>校释》和《<女神>及佚诗》/廖久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09.40189~194
《女神》文化意义与审美体验的不平衡性/陈姗//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2055~58
文学2009年12期
徐志摩与郭沫若的一次碰撞/李兆忠//广东社会科(广州),2009.5.152~156
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变迁/刘剑梅//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锦州),2009.5043~54
文学2010年1期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武继平
郭沫若的万宝常研究之动机与意义/藤田梨那//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17~20
翻译家郭沫若的历史考察/孔令翠,王慧//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21~24
也谈“郭沫若对鲁迅态度巨变之谜”/廖久明//鲁迅研究月刊(京),2009.9.37~43
关于《反思郭沫若》的论争述评/廖久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64~67
超越性反思的成果和深刻的文化接受启示:《郭沫若与中西方文化撞击》读后/曾永成//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68~70
郭沫若步鲁迅诗原韵叙怀三首简说/杨芝明//滁州学院学报,2009.4.18~19
学术史视阈中的郭沫若:从《十批判书》中的儒学研究说起/彭邦本//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7~11
文学2010年2期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转向”研究/张勇//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51~55
创造社”世纪末”文学思潮的译介进程/咸立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09.4076~80
郭沫若论学术著作翻译/王慧,孔令翠//国外理论动态(京),2009.11.89~93
历史人物的构想与改写:试论郭沫若史剧创作/黄科安//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35~38
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与新诗范式问题/晏青//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09.5.67~70
进三十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胡忱,王泽龙//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56~63
关于新发现的郭沫若佚文----《雁来红》/小谷一郎//郭沫若学刊(乐山),2009.3.2~4
文学2010年7期
创造社主将笔下的飘泊者形象/杨肖//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81~85
郭沫若对庄子美学的新开拓/侣同壮//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宁),2010.1.90~94
新时期的“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研究/侣同壮//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宁),2010.1.41~45
英语世界郭沫若研究的意识形态偏见/杨玉英//社会科学家(桂林),2010.140~147
文学2010年8期
郭沫若佚作与《郭沫若全集》,魏建(154)
1972年胡惠溥与郭沫若之商榷/陈仁德//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石家庄),2010.7.138~145
《创造十年》的三个关键词/李怡//名作欣赏(太原),2010.1下.4~7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张建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6~68
日本文化与中国五四文坛关系初探:以郭沫若诗集《女神》为例/刘杰//学理论(哈尔滨),2010.1.165~166
文学2010年9期
前期创造社疾病书写与现代人的建构/黄晓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0.3.162~149
论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创办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影响/张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济南),2010.3.11~19
郭沫若的翻译与日本之关系//孔令翠//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33~36
日本观与文学观的绞缠:郭沫若前期文学道路与日本影响的复杂性/夏敏//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37~41
郭沫若与梁实秋/王锦厚//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011~22
歌德符号与浪漫主义者郭沫若的自我问题/范劲//天津社会科学,2010.2.97~101
晚年郭沫若的诗墨情怀和行旅书写:以郭沫若与古度都西安为中心的考察/钱克兴//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56~61
梁白华与郭沫若早期作品的韩文 译介/李晓虹、梁楠//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42~47
郭沫若的几次京都之行考/蔡震//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5~10
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创造中的郭沫若与王蒙/曾绍祥//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23~27
郭沫若研究二题/吴小雪//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53~55
评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四个英译本/杨玉英//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48~52
关于郭沫若的《 苗的检阅》/叶德浴//鲁迅研究月刊(京),2010.5.67~69
历史必然,还是私人恩怨?:怎样理解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陈占彪//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1.62~67
文学2010年10期
鲁迅、郭沫若对悲剧理论的贡献/刘晓平,刘立//河北学刊(石家庄),2010.4.239~241
文学2010年11期
创造社“异军突起”于……?:由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聚散谈起/张勇//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2.54~57
“国家的与超国家的”:无政府观念对郭沫若、郁达夫早期创作的影响/张全之//东岳论丛(济南),2010.7.89~94
对自由精神的建构:《女神》中异国形象的本质/胡红梅,邹建军//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2.19~22
郭沫若革命诗歌的时代价值与反思:以《前茅》《恢复》为例/刘海洲//郭沫若学刊(乐山),2010.2.23~27
文学2010年12期
《女神》与《死水》两诗集艺术精神结构比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0.5.139~146
文学2011年1期
“十七年”:郭沫若对现代诗学的建构:读《郭沫若书信集》(下)有所思/朱德发//理论学刊(济南),2010.10.17~122
文学2011年5期
基督教文化对郭沫若诗歌的影响/薛沛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67~69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以《<女神>及佚诗》为中心/李怡//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98~101.106
“耻不食周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出版前后/何刚//新文学史料(京),2011.1.144~150
文学2011年6期
作品异本与作品集异本——以郭沫若后期作品为例,魏建(89)
文学与宣传之关系辨析:以后期创造社与鲁迅对辛克莱文学宣传论的接受为考察中心/张广海//鲁迅研究月刊(京),2011.2.65~74,89
论郭沫若对《西厢记》的改编和现代阐释/彭林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1.3.159~167
从《文艺论集》的版本看郭沫若文学批评的流变/周海波//齐鲁学刊(曲阜),2011.30138~141
郭沫若研究迟到的“补课”: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郭沫若研究会学术年会述评/贾振勇、魏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1.3.215~218
文学2011年7期
郭沫若对孟子的认识和评价述论/杨胜宽//郭沫若学刊(乐山),2011.3.92~95
在郭沫若晚年作品中阅读中日友好/郭平英//郭沫若学刊(乐山),2011.1.2~12
郭沫若与日本杂志的关连/藤田梨那//郭沫若学刊(乐山),2011.1.13~18
郭沫若文化的混搭风格与“标出性”历史/陈俐//郭沫若学刊(乐山),2011.1.41~45
郭沫若的杀子意识与小说现代性/吴耀宗//郭沫若学刊(乐山),2011.1.59~63
文学2011年8期
私塾教育与郭沫若、康白情的新诗创作/龚奎林//名作欣赏(太原),2011.6。下。132~134
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借镜:以郭沫若与有岛武郎为中心的考察/王海涛//郭沫若学刊(乐山),2011.1019~23
文学2011年10期
主体思维与学科壁垒:再谈郭沫若研究中的时空关系/刘悦坦//德州学院学报(崇左),2011.3.28~32
历史剧《屈原》的浪漫诗剧品格/程致中//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1~6
《凤凰涅槃》的再解读及诗歌经典化的再思考曾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崇左),2011.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