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唐旭之信
来源: 作者:
(1957年3月16日)
芣苢的“薄言采之”,您解为迫以采之,是对的。唯说为“迫近”,不如说为“赶快”。诗经中同样的句法可以为证。
受言藏之(彤弓) 睠言顾之(大东)
酌言尝之(瓠叶)
言字均联结两个动词。他如薄言震之(时迈)、薄言追之(有客)、薄言采芑(采芑)均同义。唯鲁颂駉“薄言駉者”与此有别,彼言字乃语言之言,与薄伐玁狁(六月)、薄污我私(葛覃)同例。此等薄字乃语辞。
顺致
敬礼!
郭沫若
三月十六日[3]
(钟作英、梁雪松整理)
此信据郭沫若纪念馆征集入藏的文物原件录入。原件由唐旭之长女唐仲远2009年3月22日捐赠郭沫若纪念馆。
查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有郭沫若节录唐旭之来信内容:近从报上得读林庚白先生译“芣苢”诗,把“薄言采之”译为“就这么着采它”;又查余冠英先生译本,则根据旧说,把“薄言”拢统当作助词。我觉得“薄”应读为“迫”,“言”即“以”,谓迫近而采之也。是否有当,请指正。(二月十三日)
[1] 唐旭之(1911-1968),名唐麟,字旭之。湖南新邵人。《真报》创始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邵阳县委书记兼宣传部长、中共川东区工委书记、中央城工部党务组秘书、中共五岭地委委员、湘南地委委员和湘南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以及《湘江晚报》、《观察日报》、《新华日报•团结》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梆州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文化局局长、教育厅厅长、文教办主任等职。1959年庐山会议后撤职下放,1962年3月调任湖南大学副校长。“文革”中受迫害,含冤去世,终年57岁。有译作《复仇神》、《新娘礼服》等。
[2] 亦作“柏舟”。
[3] 此信未署年份,据信封的邮戳日期“1957.3.18”,可确定年份应为1957年。